蒙古马是世界250多个马品种中的一种,很早以前就生活在中亚北部广阔的草原上。蒙古马在蒙古高原的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品种。锡林郭勒草原上有著名的乌珠穆沁马、阿巴嘎马、上都河马。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有白岔铁蹄马。鄂尔多斯高原有擅长走沙漠的乌审马。其中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为蒙古马的代表品种。
蒙古马的特点是体形较小,脾性较温顺,体质健壮,胸廓身长,被毛浓厚,不怕寒冷,不择食,极耐劳苦。而且跑的速度快,耐力久。远行出征,途中不用喂饮。蒙古马灰白色居多,—般两岁可骑乘,四岁可劳役,五六岁发育完全。《蒙鞑史略》中记载蒙古马“因其马养之得法,骑数百里,自然尤汗,故可以耐远而出战。寻常正行路时,并不许其吃水草,盖辛苦中吃水草,不成膘而生病”,“参战后,就放回牧场,叫它饱食青草”。
蒙古民族堪称马背民族。蒙古族马文化多姿多彩、源远流长。
在生产领域里,马是蒙古民族最重要的生产工具,同时也是生产对象。所以马是游牧民族富有的标志,古代草原上富有的人,马匹之多“量论谷”,以“浩特格尔”(即山沟或洼地)和“套海”(即湾子)来计马群数。
马又是蒙古民族生存生活的重要资源。马奶及马奶制成的酒,是蒙古民族喜用的饮食品。元朝历代大汗,每年八月都要从大都(今北京)返回草原,举行盛大的马奶宴。宋代孟珙在《蒙鞑备录》中写到,“饮马乳以塞饥渴,凡一牝马之乳,可饱三人”, “屯数十万之师,不举烟火”。据《马可·波罗游记》记载, “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先祖时代开始酿制马奶酒,到元代时已成为宫廷中的“国宴之酒”。在蒙古族人心目中,马奶酒是神圣的饮料。
赞马是蒙古族祝赞词的重要内容之一。每逢那达慕举行赛马比赛时,对获得冠军的马都要诵赞词。还有很多场合都举行赞马仪式,如蒙古族青年男女结婚时所乘之马,宾客所乘之马,套马时所乘之杆子马等。 在蒙古族民间文学作品中,对马有着生动描绘和赞美。在内蒙古草原传唱的《蒙古马之歌》:“护着负伤的主人,绝不让敌人靠近;望着牺牲的主人,两眼泪雨倾盆。仁慈的蒙古马哟,英雄的蒙古马……”在蒙古族英雄史诗《江格尔》中,塔布嘎对他自己的坐骑说: “从日出方向过来的、以草为食的你,血肉之躯的我,我撇开你怎能行动,你离开我如何生存。”
蒙古族民歌中与马有关的民歌就有千百首。他们通过民歌来歌颂马的功绩,赞美马与人的亲密关系,形容马奔跑的速度与姿态等。蒙古族音乐中也体现了对马的挚爱之情。马头琴素有“蒙古族音乐的象征”的美誉,其琴首以马为标志,琴箱上包以马皮,弓弦则是用马鬃、马尾做成。马头琴能弹奏出马的嘶、鸣、叹、哀等各种声音。古时候在草原上,每诞生一把马头琴,都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蒙古族舞蹈中的许多动作也来源于马,流行甚广的牧马舞、祭马舞,采用的就是马步,舞者模仿马的各种姿态、动作,腿部动作有跃马跳、左右翻腾跳、勒马仰身翻等,动作或轻盈舒缓,或飞奔腾越。
蒙古民族自古就喜欢赛马和马术活动。中国在战国时代就有“田忌赛马”的经典故事。中国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有了马术运动。现在,我区马术健儿精彩的马术表演和熟练的马上技巧动作,堪称一绝,让人叹为观止。
蒙古族制作马鞍和装饰马鞍历史悠久。《蒙鞑史略》记载了蒙古人自古以来就善于制作马鞍,善于装饰马鞍。蒙古族马鞍可分为方脑(前桥)鞍和尖脑鞍两种。有些马鞍刻制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骨雕或贝雕,还有用景泰蓝装饰的马鞍。
来源:中国马术|赛马|马球第一网络媒体-大陆赛马网http://www.dalu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