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精心挑选赛马、细心饲养赛马和独特的“跑马”方式,形成了水族赛马文化的基本要素,是水族民间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宝贵遗产。当前,我们应当唤醒民众民族文化的保护意识,传承优秀的水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使水族赛马文化得以进一步地挖掘、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水族 赛马 民俗文化
水族人民喜好赛马,也喜欢养马,他们驯养出了奔跑如飞的优良骏马,还造就了骑技高超的水族骑手。多年来,为了研究水族赛马民俗文化,我们经常深入水族村寨进行调查、观看水族端节赛马活动。根据现已掌握的材料,本文将对水族赛马文化现象进行初步分析。
水族赛马的历史渊源
在我国,有20几个少数民族有着传统的赛马活动,其中水族的“端节”赛马以其奇特的赛马方式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成为我国赛马文化中一支“奇葩”。在水族历法中,“端节”是最为重要的节日,可以说是水族的“春节”。或许,端节是世界上最长的节日,从开始到结束长达49天。“端节”期间,水族各村寨轮流“过端”,亲朋好友甚至互不相识的人都会到“过端”的寨子里做客,辞旧迎新。而“端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祭祀和赛马。
水族“端节”民间赛马的形成。自古以来,水族都依靠马匹运输或代步。每逢“端节”,水族的青年都喜欢骑马来走亲访友。这时,各种马匹聚集在一起,难免要产生一番评论和比较,进而进行较量比赛。于是久而久之,水族便形成了“端节”赛马的风俗。除此之外,水族信奉“万物有灵论”,他们认为,山峦和坡地等都有神灵掌管。他们以祭祀的方式感谢“坡神”提供了牛马繁殖的条件,同时祈求坡草更为繁茂。在端坡上跑马,则是为了显示马匹的矫健,同时也可以看作是对神灵的感谢。
水族赛马的形成还包含有民间传说的因素。根据民间传说,从前,水族有三兄弟,他们在迁徙的过程中,为了生计而各奔东西,其中大哥到了红水江上游,老二渡过红水江到了广西南丹,三弟则顺着清水江到了现在的贵州三都三洞一带。三个兄弟在定居以后约定,每年稻谷成熟的时候要相互走访、庆贺丰收。由于交通不便,他们只能以马代步,因此便逐渐形成了养马、爱马并在节日里赛马的习俗。
水族“端节”赛马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之前,水族赛马活动还尚未普及。解放后,特别是1957年三都水族自治县成立之后,赛马活动不再局限于水族地区,开始普及到周边苗族、布依族聚居的地区。1980年之后,自治县的县民委与体委多次举办有奖赛马运动会,比赛的方式也已经有所改进。赛马的方式通常是速度跑马,赛场改在公路或者平坝子上,赛马的路程也由100~200米延伸为1000~2000米,成绩则采用计时的办法确定名次。1988年,三都自治县体委正式建立赛马协会,并规定每年除“端节”赛马之外,还要举办一次大规模的赛马运动会。这些措施使得水族“端节”赛马活动得到了普及和发展,同时也使得水族的赛马活动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
水族赛马习俗的文化要素。水族人喜欢将赛马场选定在村寨野外的山坡上,因此水族人称端节赛马场为“端坡”,也称“马坡”。“马坡”一般由水族各村寨的寨老共同商议确定。设立马坡的寨子,一般选好一个有利于观看赛马的小山坡,在小山坡下面挖开一条宽约5~10米,长约50米的平直马道,然后再开挖一段爬坡道。各个赛马场的马坡赛道坡度和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坡度为35~45°之间,长度为100~200米之间。爬坡道宽度十分狭窄,通常有三米左右。整个赛马场地形成了以直道、上坡、弯道、下坡为一体的赛道。水族赛马的基本规则是要求每位赛马选手从起点快速跑完直道,到达爬坡赛道的顶端,接着跑完一个转弯坡道,然后从小山坡的另一侧下坡回到马坡的起点处。
水族端节赛马前,先要举行赛马开道祭祀仪式。首先请寨老念祝福和欢迎四乡八寨族姓参赛的贺词,然后由寨老亲自主持“马坡”祭祀(水语叫“与梭”)仪式。人们通常会在马坡起点正中央设一张大方桌:摆上一碗米,三条干鱼,一挂熟猪肉,三杯糯米酒,三副碗筷。祭祀寨老用一双筷子在三杯酒中各蘸一下,分别点于桌面上,然后摘下鱼尾和一点猪肉撒放在桌面上,以示水族先祖的敬意。接着,寨老口中念念有词,意思是祈求神灵保佑村寨人畜兴旺、五谷丰登。最后,他会邀请同旁二位寨老分别将三杯酒一口喝干(水语叫“秀”)。如此一来,祭祀仪式就宣告结束了,接着祭祀寨老纵身跃上自己的快马,拔掉插在马道中的竹标,绕马坡跑一圈。参赛水族骑手也纷纷上马绕着马坡溜跑,这是赛前的热身活动。
“挤马”是水族端节赛马的古朴独特之处,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赛马。按水族端节赛马规则,先将所有的骑手和赛马进行分组,然后按照预赛、次赛、复赛、决赛四轮进行赛马,实行逐级淘汰制。根据参赛马匹的多少,一般每一轮取小组的前两名晋级;水族赛马不计时间,不以赛马速度快慢定胜负,赛马选手最先跑完全程者即为冠军。水族跑马比赛的古朴独特之处在于:第一、根据规定,赛马选手在每一轮中都必须沿马坡赛道完成二圈或三圈的循环路程。因此,水族赛马是比速度、比力量、比耐力,比赛马的综合素质竞赛,独具一格;第二、由于水族端节赛马季节气候温和,加上水族赛马个子矮小精悍、体重轻;因此,赛马骑手基本上是轻装上阵,而且为了减轻赛马负重,水族骑手在训练和比赛时都不配马鞍和脚套。这一习俗又是水族赛马比意志、比能力、比骑术、比顽强拼搏精神的体现;第三、赛马道非常狭窄,有些地方通常只能容纳一两匹马同时通过,骑手在通过这些狭窄马道时,一方面要确保自己不被挤下马,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采用合理的冲撞方式把别的骑手挤下马,以期尽快通过,最先到达终点, “挤马”也因此而得名。
水族赛马文化的民族特色与社会功能
水族赛马的民族特色。水族人民具有勇猛、好胜以及不畏强暴的性格特征。由于受到交通条件以及地理环境的限制,水族赛马有着别具一格的特点。水族赛马与蒙古族、苗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赛马既相区别又有一些共同之处。蒙古族、苗族的赛马是先规定路程,然后拼比跑马的速度,以先到者为胜;而水族与哈萨克族的赛马却不规定路程,而是拼比跑马的耐力,并且互相挤撞,谁最先回到起点就获胜。
水族赛马,独特之处在于“挤”(挤马),奇妙之处在于“道窄”(狭窄的爬坡道)。“挤马”挤出友情,“挤马”挤出欢笑;爬坡道赛出精湛骑术,赛出优秀骑手和优良赛马。水族人认为,马坡跑道狭窄、有坡度,赛马“挤马”,方显水族人精湛的骑术,才能选拔出优良的赛马。因此,水族村寨多以拥有“马坡”为荣,哪个村寨拥有“马坡”,则被视为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象征,前来参加的人越多越能体现这个村寨人丁兴旺。所以,大多数的水族村寨都争相拥有自己的端节“马坡”。据调查统计,三都水族地区村寨现有端节“马坡”三十九个之多。
水族赛马的社会功能。水族民间赛马的形式古朴,但是内容却十分丰富并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与其他民族体育活动的彼此渗透和相互交融,水族赛马活动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因此这项活动具有很重要的社会功能。除此之外,节日文化是民族历史、民俗风情以及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让民族成员主动参与到庆祝节日的各项活动中去,可以增强民族文化、精神的认同。赛马活动正是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对加强民族团结、联络民族感情以及提高民族凝聚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民族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水族赛马对水族文化的弘扬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简而言之,水族赛马有着重要的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最后,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水族赛马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并承担着诸多的社会功能,例如强身健体、娱乐、观赏等等。水族的赛马活动有着比较高的观赏价值,在赛马场上,众多骑手斗智斗勇,激烈对抗,充分展示出骑手精湛的技巧以及马匹耐力,这些都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丰富了水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另外,举办多个民族参与的赛马活动,可以为各族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技艺切磋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继承并发展水族赛马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它联系各个民族的桥梁以及纽带作用。在当前的形势下,将赛马活动作为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加强民族团结、稳定社会局面以及促进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再者,我们还可以将民族赛马活动广泛推向世界,这有助于增进我国与世界各国的友好交往。
结 语
长期以来,古朴独特的水族赛马文化一直发挥着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水族是我国人口数量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水族赛马活动具有文化整合与凝聚民众的重要功能。水族端节马坡赛马抒发了水族人的民族豪情,在群情振奋的赛马活动中,让水族人感受到了强大的族群向心力。水族赛马文化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别具特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形成且延续至今,它与水族人民的生存环境、生产劳动、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也因此形成了具有浓郁特色的民族文化。我们应重视水族赛马文化的社会功能、作用,加以认真研究、挖掘和保护,使之发扬光大,为繁荣民族文化做出贡献。(作者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本文系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专项资金项目,合同编号:黔省专合字(2009)19号)
来源:中国马术|赛马|马球第一网络媒体-大陆赛马网http://www.dalu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