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马近日被列入了福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记者从泉州晋江市农业局了解到,实际上,2006年晋江马就被列入了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不过,晋江马究竟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又有着多久的历史?与北方马相比,有哪些特殊之处?记者就此采访了曾任晋江市农业局高级畜牧师的朱远瞄来为您揭秘。
有上千年历史 晋江马的祖先或是阿拉伯马
晋江马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朱远瞄称,由于福建古时是偏僻的南疆,文物出土和历史资料记载相对较少,给晋江马的渊源考证带来一定的困难。
不过,他告诉东南快报记者,根据有关史料记载,晋江马应该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清嘉庆十五年(1820年),晋江东石人蔡永蒹曾在《西山杂志》中写了这样一段话:“相传唐乾符时,东石林灵仙为避黄巢入闽,率家族驱车北走到此,见绿茵铺地,松林苍郁,即搭茅棚憩牧马,故有马棚之称。”
“‘乾符’是唐僖宗在位时的一个年号,为874年至879年。”朱远瞄说,从书中的记载来看,“马棚”(今晋江市永和镇马棚村)这一古老的地名,自唐末时即已存在。
另外还有史书记载,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于唐乾符六年(879年)率领大军挺进福建,来到南安与同安交界的东田芹山群峰安营扎寨。
目前芹山上还留有黄巢村、黄巢试剑石、黄巢屯兵处等史迹。因此,《西山杂志》中关于林灵仙为避黄巢而憩牧马于晋江永和的记载无疑是可信的。“由此可见,晋江马早已有之,并且应该有千年以上的历史。”
关于晋江马的渊源,朱远瞄提到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晋江马的祖先应该是阿拉伯马。北京奥运会马术竞赛国内技术官员乌扎拉曾经认为,晋江马奔跑时尾巴是往上翘的,而这个特征只有阿拉伯马与之类似。况且,古代泉州对外贸易相当繁荣,晋江马很可能是宋元时期来泉州贸易的阿拉伯人带来的马匹在当地繁衍的后代。因此,他推测,晋江马与阿拉伯马应该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
最早叫“闽南沿海马”1984年才正式命名为“晋江马”
据朱远瞄介绍,起先晋江马并没有具体的名称。在一些老养马人的记忆中,他们儿时将这一家畜称之为马。对这一马种的命名,是起源于1979年福建省畜禽品种资源大普查。
朱远瞄说,当时普及过后,全省闽南一带的这种马有1000多匹,其中晋江就有505匹。不过这个数量已经少很多了,据相关资料记载,1955年有2339匹。当时的晋江县畜牧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在开展马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晋江县马种调查报告》,把这种马初步称为“闽南沿海马”。不过福建省农业厅的专家看后认为这个名字太长,改称“闽南马”。1981年,这份调查报告在《福建畜牧兽医杂志》第三期上面发表。
文章发表后,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当时就职于中国农科院的我国著名养马专家王铁权,专程从北京来到晋江进行调查。“他说只知道塞外多骏马,没想到闽南沿海还有这种马,真算得上一个特殊的品种!”同时他还确定这种马是一个已经适应当地高温高湿的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悠久的独立马种。
朱远瞄说,鉴于相关文献资料记载晋江有饲养马的千年历史,以及马匹主要分布的晋江、南安、惠安、同安、仙游、莆田等地均为原晋江地区管辖。因此,1984年《福建省家畜家禽品种志和图谱》编委会编委将其命名为“晋江马”。1985年由福建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福建省畜禽品种志和图谱》将闽南一带的这一马种正式命名为“晋江马”。
建保种场和保护区晋江马数量从濒临灭绝到成倍增加
跟北方马相比,晋江马究竟有哪些特殊之处?朱远瞄说,晋江马原产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冲积平原地带,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长期饲养在这种生态条件下,晋江马已成为耐高温高湿,适应春夏多雨、秋冬干旱、夏季酷暑自然环境的特殊马种。
“晋江马的体形较小,是兼用轻型马种,既可以骑乘,也可以农用。北方的马体形高大,却很难适应闽南的这种气候,往往来了没多久就会消瘦。”朱远瞄表示。
不过,随着农业机械进程加快和交通运输工具的多样化,晋江马数量急剧下降。1955年存栏数量为2339匹,到1981年就减少到了505匹,2003年仅存182匹,特别是种公马更为奇缺,成年公马仅存3匹,已经有濒临灭绝的危险。
朱远瞄称,当时省、地、县畜牧主管部门都呼吁并向国家申请将晋江马列为畜禽地方优良品种资源保护项目;晋江市政府把抢救保护晋江马列入本级扶农惠农措施内容之一,对饲养种公马、种母马的养马户和骨干户分别给予每年2000元和500元的资金补助。
2008年8月,农业部正式批准建立国家级晋江马保护区和保种场两个项目。
“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对保护区成年种公、母马逐匹鉴定验收。保护区内(包括保种场)禁止开展马匹的杂交利用。”朱远瞄说。
此后,晋江马的存栏数量已从2003年的182匹(其中能繁母马143匹,种公马3匹)增加到现在的233匹(其中能繁母马162匹,种公马12匹)。
来源:中国马术|赛马|马球第一网络媒体-大陆赛马网http://www.dalum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