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想成为骑手的孩子来说,我的经历不是一个容易复制的模板;但我希望能通过我所参与的一些工作,再造我成长于其间的骑手训练体系。”——说这番话的,是目前在国际上最成功的中国马术骑手华天,他在2016里约奥运会马术三项赛个人第八名的成绩也是目前中国马术在奥运舞台的最佳战绩。
这名英俊的中英混血儿13岁就破格拿到职业骑手资格(国际马联规定16岁方可申请),曾在青少年比赛中横扫全部年龄段的最佳比赛纪录,并因此带出一个新词——“华天纪录”;2008年首次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时,华天只有18岁,在马圈算是惊人的“低龄”;四年后的伦敦,他以1分之差无缘奥运会;而去年在里约,他重返奥运赛场,和当时只有9岁的坐骑“堂·热内卢”一起取得三项赛第八名的成绩。
华天参加2016年里约奥运会
华天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
4岁上马背
6岁接触专业的马术体系
华天又一次聊起自己的成长经历:
我很小的时候住在北京,第一次骑马就是4岁时在石景山马术俱乐部;我至今还记得我的启蒙教练哈达铁和刘燕,我对他们一直心存感激。6岁时我随父母去香港,那里有6家马房获得了英国马会认证,我得以继续在正规的体系内接受更加系统的马术训练;2000年我们举家搬到伦敦,再之后的故事大家就都耳熟能详了。这番辗转确实不具有普遍性。
华天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场地障碍比赛中
“近年来马术在中国发展很快,很多的马术会所、马厩都很专业,室内外的马场标准也很高,”他话锋一转,“这代表的是中国马术在行业顶端的发展成果,而我更关注马术在中国的基础普及。”
在华天开始接触马术的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的很多家庭还在纠结于给孩子报钢琴班还是送去学奥数,而即便到消费升级的今天,马术仍是很多人眼中高不可攀的欧洲贵族运动。但在华天看来,拥有一匹马是一回事,接触马术知识是另外一回事,“也许几堂课下来你会发现,学习马术不一定要你想象的那么贵,马术也不止是骑乘那么简单。”
利用新奥运周期第一年重量级赛事相对较少的机会,华天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创立了一个公益组织——“骑士精神”,第一期就在上海组织了一批农民工子弟,带他们认识马、了解马术、学习骑乘。
什么是骑士精神?对我来说,马术不仅仅是骑行、训练、参赛,它的核心价值在于骑士精神,代表着骑手和马匹之间的合作关系,马术的每一个项目,盛装舞步、障碍赛、三项赛,都是对这一合作关系的考察。
很多人学的不是“马术”
“马术在中国常常被误解,有钱人家的小孩可能周一学琴周二学画,周末学学骑马,有马夫帮他准备好一切……对我来说这很糟糕,这不是马术,”话题勾起了华天孩童时代的记忆:
我从很小接触马术就被要求自己备马,骑完累得只想瘫倒时,我不可以先满足自己,必须把马喂饱,刷洗干净,让它舒舒服服心情愉悦了,送回马厩,这时我才可以吃东西,才能休息。我从中学到了一些很重要的东西,关于人生、关于自我、关于马匹。
参与我们活动的小孩可能不会时时刻刻骑在马背上,而是首先学习如何和马匹打招呼,怎样照顾马,给它刷洗、喂食,让它身心舒畅。这些细节会帮助孩子们与马匹建立互信关系。有的孩子调皮、吵闹,马匹会教会他们尊重、举止有度;有的孩子胆小羞怯,马匹会帮他建立起自信。因为最终你要学会与马交流,让它听从指挥不能靠驯服、恐吓,而是靠领导力和团队精神。
在华天看来,学习马术也是学着负责、变得有同情心的过程,这对于曾推行独生子女政策的中国尤其难能可贵——“现在的中国孩子很少在大家庭中长大,缺少很多人际互动,课业负担又重,缺乏运动时间、特别是集体项目的参与机会”,而学习马术的意义不在于有一天你可能摘取奥运奖牌,而在于养成做任何工作都需要的品格。
除了普及马术概念,华天在做的另一项推广工作便是推动中国引进代表业内最高水准的马术教育和认证体系。
现在光北京就有超过200家马术俱乐部,全国上千所。问题是这些马术机构靠得住吗?这其实是比花多少钱更重要的一个问题。
不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人,看得到一个马场的硬件设施,但很有可能看不懂那里的管理是否规范,马匹是否健康,教练是否专业,训练是否得当,骑乘是否安全。
英国马会在做的就是能打消我这些担心的工作,他们拥有丰富的马术知识,了解如何管理马匹,熟悉整个马术行业的运作方式与规律。
和投身公益一样,华天希望他协助英国马会所做的这些工作能在人们的概念里把马术与物质财富的多寡剥离开来,还原骑士精神的本质。
华天笑着说:
马术可以是安全的运动,但也可能非常危险,人毕竟是凭血肉之躯与马匹这样的大型生物密切接触,我们可不想在启蒙阶段就吓跑未来的奥运冠军或者他们的父母!
了解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