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辽宁卫视春晚,他将古典马术搬至主流大众舞台,聚光灯与马背艺术相交相融。从小受书中和小说里“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情所熏染,他崇尚马背上的指点江山与挥斥方遒;少年曾作为知青,上山下乡,与马有了第一次的亲密接触,而后忙于学习与工作,与马业渐行渐远。时隔30年,源于儿时浓浓的英雄主义情结,他又重回马背,开始认真学习与研究这项运动。他就是马术圈里一位有些“另类”的“业余骑手”——司马明。
图/司马明与爱马登上2014辽宁春晚表演舞台
司马明的“另类”在哪里?举一个例子,他读了几十万字外文版马术专著、先后多次到访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等地交流与研究骑术的学者,对古典马术有着别样的理解。通俗点讲,他一个人看的马术类专业书籍,可能比全国的马术从业者加起来都多。
而且他可不是“纸上谈兵”的理论派,2009年他便创办了司马汇马术俱乐部,致力于打造出符合古典精神的中国本土骑乘马匹与骑手。2016年初,大陆马记者与司马明曾有一次长时间的访谈,当时他半开玩笑的说:“我的俱乐部规模应该是北京最小的了,与其它俱乐部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特点。”但据大陆马当时统计,就在这个看似规模小、会员少的俱乐部,有1名骑手通过了法国盖勒普的7级认证,2名5级的认证,1名4级的认证;2014年出现了三人次的北京市优秀青少年骑手;并且在当年的中国马术协会“盛装舞步全国锦标赛”、“盛装舞步冠军赛”等赛事中也总能看到司马汇俱乐部学员们的身影。
很多马术从业者都会在很多不同的场合听到“马术从业者都不读书!”这句话,有点夸张,却也几分现实。
这本书可能不会受马术教练推荐
因为和他们教的有很多地方不太一样
今年7月底的时候,司马明和《骑马的艺术》出版人崔红女士在顺义一家墨西哥餐吧举行了一个小型的首发仪式。规模不大,来的都是他们在马圈的一些朋友,大家喝酒聊天,更像一场朋友的聚会。所谓他俩的马圈,其实得加一个引号“马圈”。因为他们都不把自己当成马圈的人,只是恰巧他们爱骑马。尤其是买下《骑马的艺术》全球中文版版权,独立承担中文版图书全部印刷费用,与农业出版社合作出版的崔红女士,更是很多马圈人都不认识,但不妨碍她骑马很多年,在马场不仅有自己的马,还养了一匹小驴。崔红女士现在对自己的介绍是——“顺义村民”。
骑术经典著作“骑马的艺术”由法国国家马术学校前首席骑手菲利普 凯尔(Philippe Karl 1947 年)所著,由CADMOS出版社2009年出版。
这本书的印数不多,但质量一流,完全是按照外文版的装帧同步印刷的。崔红女士对此有预判,她说:
我爱好骑马,更关注马的调训,而且我发现马的情商特别高。我曾经去过至少10个不同的马场试骑,似乎每位教练跟我灌输骑马知识,但却都不太一样,还有冲突的方面。
认识司马明老师之后,他是唯一一个向我推荐阅读马术书籍和骑术理论体系的老师。
崔红女士不对这本书的销售抱太大预期,但她觉得自己有义务让好的马术书籍中文版出现在国内。“总得有人做这些事吧!”她说道。
而且司马明老师对此也非常支持,花费了很大的心血去翻译。不同于一般的译者,司马明是有着多年骑马、养马实践经验的人。今年销售非常火爆的普及类的《DK马术全书》正是由司马明老师审稿修正的。
这本书有可能根本得不到马术教练们的推荐,崔红女士其实很清楚:
马场和学员是经营和消费关系,我只是爱好骑马的人,可能关注点不一样。再者,作为马主的关注点又不一样。
我看到市场上有些主流证书体系教程和工具书,但它们对于我来说有点枯燥,不过瘾。我凭个人兴趣做书单,争取每年发行至少一本,读者和发行量应该都不会太大,我不会做轰轰烈烈的事情。
我期待第二本尽快与读者见面!